查看原文
其他

不一样的聊书课

周慧 星星问答 2024-01-09

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。









不一样的聊书课

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“快乐读书吧”里推荐的名著,如何带着孩子共读这本书,深入地聊一些有意思的话题,我跟麦慧慧老师有过交流,她曾经在佛山三水将我们讨论的思路展示过一次,我在现场听了,很受鼓舞。于是,长沙的杨媛老师邀请我执教一节“快乐读书吧”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时,很自然地想到了这节课。在麦老师的基础上,我再作一些调整,围绕故事中的反派人物这一话题,从童话心理学的角度,逻辑更为严谨,过程更加紧凑,相信无论是对孩子们还是听课老师都会有所启发。

湖南的周慧老师看过《彩色的阅读教室》《彩色的写作教室》,对我的探索很感兴趣,百忙之中,专程赶来听我的这节课和后面的讲座,并写下了这篇观课感。

这份坦诚,令人敬重。

这份热情,特别珍惜。




汤姆是个顽童,是个捣蛋鬼,就是个问题孩子。但是,汤姆最终成为了小镇谈论的焦点,成为了姨妈的骄傲,汤姆担得起“英雄”这两个字。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是在许许多多的巧合中逐渐演变成一个探险缉凶的故事的,汤姆是在误打误撞中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的。

要是我,我会从这样的角度去聊书。

 星星选的话题出人意料,他想带孩子聊的是故事中的反派人物,是那群被我们讨厌的不愿过多谈论的坏人。这样打破常规的设计,让我想起了美国教师教的《灰姑娘》。

课的主线很清晰,先找出书中的坏人,聊聊他们做过的坏事,质疑:坏人为什么这么坏?接着出示书中的片段,让孩子们讨论坏人做坏事的原因。再由一本书走向一类书,联系阅读经验,想一想:故事中一定有坏人吗?坏人为什么一定要死?上到这,星星顺理成章地总结:反派人物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。在书中寻找真善美,摒弃我们的懒惰、贪婪、愚蠢,从而提升我们的勇气,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,这就是阅读的乐趣。

主办方做点评的时候说“感谢周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堂很好的阅读交流课”,我却觉得,这应该被称为“不太一样的聊书课”。

什么是聊书课?聊书嘛,就是老师要创设一种轻松、随意的聊天似的课堂氛围,让孩子们都能“说来听听”。公开课,是很少有老师愿意来聊书的。

有的老师上公开课,不是在给学生上课,而是给上听课的老师看。他们不把课堂当做学生学习成长的圣地,而当作了展示所谓个人才华的场地,这样一来,环环相扣、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被搬上讲台,卖弄才情的评价和声情并茂的范读频频响起。听这样的课,我其实是很恐惧的。

而星星的课,给人的感觉就是舒缓和从容,他总是带着笑容,穿梭在座位间。孩子们有时站起来讲不出话,或者是直接坐着回答,他也还是淡淡地笑着:谁规定了一定要站着回答问题啊?你看,他还跑去学生中间了,大大咧咧地坐在了最后一排的空座位上,跟最后一位男生做同位,询问他刚才发言是怎么想的,引得孩子们纷纷伸长了脖子回头看。我想,即便孩子们最终记不清上课的内容,但他们一定忘不掉这个有些孩子气的男老师。

为什么说这节课不太一样呢?因为虽然孩子们聊书聊得不算深入,但他们在聊书的过程中,慢慢成为了课堂的参与者。


课刚开始,孩子们表现得很谨慎。他们端正地坐着,表情有些严肃;开口一朗读,磕磕绊绊;提个问题,很多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;交流课外阅读情况的时候,只是围绕着四大名著打转,还都是一些因为升学考试而背下的知识点。好不容易,有个孩子提到了《绿野仙踪》,但他却连桃乐丝是谁都不知道。

这样的学情,按理说,挺让上课老师“着急”的,但这已是一种真切的教学生态:课外阅读逐渐应试化。为了获得所谓的好成绩,孩子们被迫将阅读简化为测验知识掌握与理解程度的选择题,如发现自己的理解经常被称为“错误”“蠢”“幼稚”,就改而一昧认同老师的标准解读。长期下来,孩子们不敢相信自己的体验,学会不轻易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。所以,一到整本书交流课上,孩子们习惯性进入倾听者的角色。

就这情况,星星居然还保持着云淡风轻,甚至还开玩笑说“哇,我甚至怀疑你们根本没认真来读这本书”。星星啊,不用怀疑,原本就是如此,你看孩子们手上的书,五颜六色,连拼音版都上场了!神奇的是,上着上着,孩子们竟然都进入了状态。

这有什么秘诀吗?借班上课学情不佳的时候,星星是怎么有效地针对学情调整教学呢? 

秘诀之一是——根据现场暴露的问题,找到每个孩子有话可说的话题。

比如,聊书的出版社吧。星星走到座位中间,扫了扫封面各异的书,果断地聊起了出版社。他先让孩子说说手中的书来自哪家出版社。一路报下来,大家都很惊讶,才十个同学,就报出了十家不同的出版社。星星立即追问:“这么多出版社,为什么都来出这本书呢?”

有的孩子说“为了赚钱”,有的怀疑是“因为不甘落后”……

戴帽子的班长与众不同:“因为人人都想抓住商机。”星星笑着评价:“你们不愧是长沙的孩子,拥有超级网红——茶颜悦色,原来从小就对商机这么敏感”。听到熟悉的事物,孩子们明显放松下来,通过讨论,大家明白,一本被众多出版社追捧的书,一定是“好书”“经典之作”。

如何从这么多出版社里,选择最好的版本?孩子们开始专注地听星星聊他的选书经验……

钱伯斯在《说来听听》中提到“阅读讨论中的只字片语都弥足珍贵,插科打诨也是。这些笑料有时往往出人意料地将我们带入问题的核心。”聊书的课,不需要那么结构化的设计和语言,话题就从现场生发,偶尔加入幽默元素,让孩子们会心一笑,也许更能让他们产生讨论的期待。

秘诀之二是——学会等待,抓住精彩的那一个。

“还有哪些故事里的坏人,让你印象深刻?”这本书聊完了,得开始往书外走。这种考验阅读经验的问题,孩子们还是不太敢轻易发言,场上静静的。突然,观众席第一排有只小手举了起来,是个四年级的孩子。星星弯下腰举着话筒,请他来讲。没想到,这孩子一口气讲了一大堆,声音响亮,毫不怯场,表达也清晰流畅。

 星星一脸满意,转过身笑着对那群六年级的孩子说:“你们再不勇敢点,就连四年级的小朋友都比不过啦!”孩子就是孩子,激将法果然有用,小手好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。所以,教师要学会等待,不要害怕那一两分钟的安静。那不是冷场,而是孩子们宝贵的思考时间。当“那一个”出现时,教师还得说出勾起孩子表达欲的话语,激荡起孩子们的各种想法。

课快上完了,星星试探地问:“你们还有问题吗?”

在上课之前,星星是提起过,围绕这本书,这节课一起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,这些问题是他设计的,如果孩子们有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,也欢迎提出来讨论。

星星显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,然而孩子们沉默不语。

星星继续耐心地说:“提问,就是思考的开始。其实,提问并不难的,比如你们可以问‘老师,这本书我想看,可以借给我看看吗?’”说完,他走到班长面前,把这本从深圳带来的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,郑重地送给了她,并请她组织在班上流转借阅。

那一刻,许多孩子的眼睛变得亮亮的,很激动、惊喜,似乎在跃跃欲试。

这个场景很触动我,这个种树的男人,又把一颗阅读的种子,种到了贫瘠的高原上。


听完这节课,我跟星星交流了自己的保留意见——

星星在讲座上提到,他不主张用大量的阅读单去“逼”孩子读书,将阅读变成了做阅读单。而我倒觉得,阅读单是很好的支架,可以协助孩子在阅读后学会思考。只要设计得当,它能帮助孩子们整理思维,加深对关键信息的印象,提示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一本书的价值。并且,在聊书课前,因为有所准备,孩子们不会那么紧张,而会更有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讨论的质量也会因此提升。

星星听完我的意见,什么都没说,只是笑了笑。


扫码关注我星星问答你问我答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